最近,聽到一對台灣聯誼界的元老級夫妻加入了他們覺得不錯的聯誼團體,心裡還是有點驚訝,因為我一直認為他們應該是「孤狼型」的游擊流。他們是我們在台灣接觸的第一對,雖然我們沒有見過面,但是往來的信件長度,每封都在三頁左右(不過英文本來就比較長)。講到台灣的聯誼團體,對我們來說實在有個莫名的恐懼,所以我跟對方又開始了作文時間(我女友每次看到我跟那對夫妻在通信,就會笑說:「你又在寫英文作文啦?」)。中間至少有些想法可以跟大家分享,所以我把它節錄出來:
對我們來說,一旦加入一個家族(或是團體),我們就是少數(畢竟是後到),身為少數就難免需要服從多數,不然就是離開該團體。簡單的說,主動權變成不是在我們手上,而是我們被動地去選擇是否參與對方所主導的活動方向。另一點來說,人數越多,其中就有可能遇到我們覺得比較不契合的人,那麼是否因為其中一個不契合,而要選擇要忍耐那個人,或是選擇不參加有那個人的活動?這樣一來,那是不是變成還是要在該團體中過濾出自己比較心儀的對象(對我們來說,我們是不大容許有這種「不純物」的存在),如果是這樣,其實對我們來說,又是回到初始點。也許,當家族聯誼的時候,大家一次見面會方便很多。但是如果需要一一過濾的過程還是免不了,那麼我們可能還是寧可把主動權放在自己手上。
我不清楚該團體的實際運作情形是如何。我接觸過一兩個所謂的家族,都是有所謂的族長在統籌,可是不知道為什麼,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愛炫耀的中年男子在辦類似酒店的活動(恕我直言,而且我馬上就可以舉例:●●●●),我曾經接觸一兩次,立刻就打退堂鼓。因為對方所舉辦活動的方向,跟我們所想要的方式不一樣。以我們來說,我們不喝酒也不唱歌(應該說在不熟的人面前不會),對台灣很多人而言,我們簡直是格格不入。
漸漸地,我們開始會遇到我們朋友的朋友,而感到世界真小(其實是因為台灣就這麼大)。也可能是因為我女友的關係,導致我們挑男方的條件可能會比一般嚴苛一點,在完全不熟悉對方的情況下,會讓我女友衝動的男生,本來就比較少。而在台灣聯誼圈裡面,有如此條件的先生(或是男友)更是少(女生一般條件都非常好)。另一點就是我們必須確定對方真的是以女方感受為優先的夫妻,我們才會去接觸。可能是因為我們接觸到的人不夠多,我發覺光光去掉以「交換物品」為出發點的聯誼對象,我就可以馬上把大多數接觸我們的夫妻(應該說是丈夫)給剔除。
我們之前以One Night Stand的方式在尋找,可是發現問題重重,所以我們算是摸索到一個比較不一樣的模式。我們是從交朋友開始的,因為一旦熟悉了,其實對外在就不會太計較,也因為如此,我們篩選的過程非常慢。從一開始接觸,對方留言的語氣,到實際在網上交談,只要有覺得不舒服的,我們大概就不會做進一步。到後來,我們簡直是以共同的嗜好來尋找對象(比如說:攝影、麻將等),現在算是找到兩三對比較合得來的情侶,我們假日也就會一起吃飯、打牌,也開始有以我們兩對為基礎來尋找新伴侶的想法。也就是說,邀請對方先觀賞我們兩對的活動,由他們自己決定適不適合,是否當場加入。這樣就比較不會有擔心跟陌生人互動的那種尷尬跟隔閡。以我們自己來說,連對方老婆比較喜歡什麼方式的調情都要有一段摸索期,所以我們雖然常常在跟新的人接觸,但是實際見面的次數到真正有互動的次數,幾乎是一年不會超過一兩對。因為一但覺得對方合得來,我們又會花很多時間在Mingle。也許是因為我女友必需要熟悉對方,她比較能放得開,而熟悉的時間跟對方條件成反比(對方條件越好,她適應地越快)。
當然如果主辦人跟我們一樣「龜毛」,辦活動的方式跟我們所喜愛的相差不遠,我們才會去跟該團體接觸。但是也不會是去跟「團體」接觸,而是以一對接一對的方式拓展吧(假設那些人都是同一「團」的人)。
Taipei Couple
我們是一對台北的情侶。
Processing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