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末報告的方式我認為是沒問題的,大家一起腦力激盪完成一份報告是可行的,唯幾點需要做修改:
每位指導老師標準不一:
每位指導老師標準不一,甚至有老師的要求和課程所提供的報告格式及內容要求有所出入,學生們無所適從,也因此導致報告呈現時,內容並非全部的老師都能接受,或許有達到部分老師的要求,但有些老師卻認為有所不足。
理論與實務的衝突:
這可能也需要訂定一個標準,雖然每組的案例都是實際案例,但我們並非直接接觸,也較難取得更進一步的資料,這可能導致在介入計畫時產生不少問題,會有人認為可行,有人認為不可行,這方面的問題無可厚非,但在沒有清楚規定標準前,或許不適合拿來作為評斷分數優劣的項目。
參考資料:
希望可以有更詳盡的規定。
舉例來說,有老師希望我們找的資料是參考自學術論文、期刊或是文獻,但「文獻」的標準是什麼呢?任何一篇出版刊物都能稱為文獻嗎?若是這樣,是否非學術期刊也能稱之為「文獻」?
也有老師要求在網路查詢資料時,僅可使用網址結尾.gov之資料,但例如「美國脊髓損傷協會」就並非是.gov結尾之網站,該網址字尾為.org,但該協會之資料應該是能夠作為資料佐證的;有老師不希望我們選用醫院所發表之醫訊刊物,但國軍醫療體系之網站網址皆為.gov結尾,這是否產生衝突?
參考資料的編排方式希望能夠統一,這個部分花費了同學們蠻多的時間,若學會標準的論文參考資料編排方式,也能對未來有幫助!
每位老師的規定和要求不同這是能夠接受的,但或許需要讓大家知道每位老師的要求是什麼,才不會產生滿足A老師的要求,但B老師認為這個地方做得不夠好。
這項期末報告其實收穫還蠻多的,如果能把這些有疑慮的地方改善會變得更好。
辛苦老師了!
Processing...
